心情文章 苏大论坛 招聘求职 活动公告 姑苏城外 考研资料 二手市场
苏州大学论坛 >> 心情文章 >> 浏览帖子
发表帖子 返回列表
苏州大学志愿者寻访非遗传人 追溯姑苏文化 浏览:4936  回复:0
繁星
1 楼   发表于:2017/9/11 19:27:01 编辑   
 姑苏千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在时光流转中绽放着独特魅力,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倾听、记录他们背后的故事,静默品味一场文化盛宴,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这个暑假,来自苏州大学的朱迪齐、倪丽、陆韵、李江薇四人组成我在苏州修文物 ——记录传承姑苏文化实践群,她们凭借专业优势,采访、拍摄了苏扇制作传人徐义林、传统颜料制作传人仇庆年、苏绣传人蔡梅英、古编钟制作传人金磊。

苏州大学志愿者寻访非遗传人 追溯姑苏文化

  “苏州身为一座文化古城,其非物质文化异常丰富,非遗传承人才也都在此汇聚。虽然之前有过很多报道,但是视频拍摄的方式比较少,这次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短片将其展现出来”,朱迪齐说。

  然而,寻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寻找非遗传人的联系方式就成了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小组成员将苏州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的名单都做了搜集,然后搜索这些传人的工作室公布的联系方式或是联系苏州非遗办、苏州市博物馆等机构一个一个电话寻访。

  在前期联系非遗传人时,她们受到很多质疑甚至拒绝。“在拨打电话的时候,有时自我介绍还没说完,就被挂断。甚至在对方直接问,我怎么知道你们是学生还是骗子”,朱迪齐有些无奈。有时候一天拨出几十个电话,都被婉拒。

  “可能学生自主拍摄的不多吧,比较容易被误解,不被认可”,朱迪齐坦言。李江薇连连点头:“而且联系仅仅是一个开始,时间、地点等问题都需要再进行统筹。”

苏州大学志愿者寻访非遗传人 追溯姑苏文化

  苏扇徐摇清风来

  桃花坞蜿蜒小巷,四位姑娘在这里寻访到人称“江南扇王”的苏扇大师徐义林,她们近距离接触了作为文人“心头好物”的折扇,一本《徐氏扇谱》凝聚了徐老多年心血,从严格的选材标准及繁琐的制作工艺中,感受到何谓“扇骨如风骨,需竖直挺拔、清峻不阿”。

  燕尾扇收腰需要“搒”的技艺才能完成。需将镰刀状的刀绑在身上,扇子那些精巧的造型,都是用一把近半米长的刀削出来的。

  “刀磨得好、磨得快,切的时候就迅速、平滑。”做之前需要把刀上的一根长带绑在腰间,用膝盖抵着刀以稳定,膝盖上很快被压出一道道红印。徐义林说,“我现在年纪大了,腰就吃不消,年纪轻的问题不大。一把扇子造型好不好看就靠你手上的功夫。”

  “做这个太辛苦了,所以别人都不愿意学。”徐义林收了十几个徒弟,现在依旧在做扇子的只有三、四人。“我从业七十年,从来没有改过行。做扇子是没有穷尽的,活到老,学到老。”

  研墨丹青已忘年

  她们拜访了传统颜料制作传人仇庆年,从这位五十三载潜心手工颜料制作的匠人眼中看到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追溯,在周而复始的时光打磨中诠释了“经久不变”,研磨丹青再现色泽庄重、流光溢彩的颜料之美。

  每一种颜料,都需经选料、敲碎、漂洗、碾磨、沉淀、水漂等多个步骤,耗时数月,才能制成。从坚硬无比的矿石到温润细腻的颜料,需要反反复复的研磨。

  一块雌黄石的原料,能用来做颜料的只是一小部分,得先用锤子将有用的部分锤到瓷碗里,变成小石块。再将敲碎后的石块,放在特制瓷碗里用石杵碾成粉末。不同原料的研磨时间也不一致,根据硬度有所区分。

  “就说雌黄,你猜每天八小时,光是碾磨这道工序要多长时间?”仇庆年停下了手头的工作问。“一个星期?”“二十天。”二十天每天坐在小板凳上,一圈一圈、周而复始地打磨,是对体力与耐心的极大考验,也是很多人退却的原因。“做这个啊有三疼:手疼、腰疼、屁股疼,累啊,所以好多人都不愿意学。”

  飞针走线绣梅英

  她们走近中国刺绣大师蔡梅英,从针与线的艺术中体悟到精美绣品的细腻与生动,一幅《姑苏繁华图》尽显传统中国画意境,其难度之高、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2014年,蔡梅英赴美交流。当时她恰巧在绣《蒙娜丽莎》,于是就将这幅作品带到了展览上,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外国友人的练练赞叹。“我待在家里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拿拿绣花针的人,但当我们走出苏州,走出国门,别人都对我的作品非常认可。这让我觉得非常自豪,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的绣花针没有白拿,这是一份值得传承下去的职业。”

  直到现在,当有空的时候,蔡梅英都会坐着绣两针。“做刺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有的时候忙来忙去,心神不宁,只有坐着刺绣的时候是最轻松快乐,最安宁的。”

  黄钟大吕金石声

  她们穿越千年金石之声,看到编钟铸造大师金磊对编钟这一传统古老乐器的执着与向往,“独一无二”的浑厚之音在匠心传承中不断得到升华,融古于今。

  现在的铸钟技艺是将古代湿蜡铸造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更加精准。金磊说“这是对古人的工匠精神的传承,并利用现代科技将其发挥到极致。”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的五线谱表达方式不同,但音调是接近的。身为乐器制造家,金磊对编钟的音域、音色、音量等方面都严格要求,并将其与国际标准接轨,和十二平均律同步起来。“这样,无论是民族交响乐还是国外交响乐都能相匹配,编钟就更有了走向国际的可能”,金磊说。

  “乐经上失传的八音乐器都被逐渐恢复,我希望这些传统的乐器,能带回周礼时代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寻访辛苦但值得

  在连续多日高温天气下,几位姑娘早晨五点多就背着一大堆器材装备出门拍摄,几个人没有哪天不是汗流浃背的。

  累归累,但问她们值不值,几个女生都一脸坚定地说:“值!”

  “最初我觉得这些非遗技艺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真的只有自己见到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精细,要做出这样精美的物品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陆韵边展示着采拍时的照片边说。

  在采拍完毕后,四人又每天8小时连续作战,剪辑了3到5分钟的短视频。之所以采用短视频,是考虑到这种形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让大家关注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平常刷微博的时候短视频可以自动播放,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太长的纪录片可能不太有时间看,短视频比较有优势。”广电专业的倪丽深有体会。

  几位非遗传人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学到老;择一事,终一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这是先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青年人有责任与义务将其发扬光大;也希望未来无论工作与生活,都能效仿几位非遗传承大师,兢兢业业、勤勉专注。”

  暑期里时间有限,她们只采拍到四位传人。四位姑娘希望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继续这一项目,用一系列的短片记录苏州传统匠人,展现苏州这座人文天府的故事与情怀。
表情

帮助文档 举报投诉 隐私条款 认证会员 联系我们
苏州大学论坛 Processed in 0.09 second(s)